政府反毒處處漏洞
一、防毒牛步化:新興毒品的發展速度,遠超越半導體業的研發速度
二、戒毒無成效:放任「毒齡」超過2年,救回機率不到5成
三、緝毒障礙重重:法規綁住檢警手腳 國際情資難取得
四、拒毒流於形式:大型跳唱+八股枯燥的教材 缺乏專業師資
★台灣毒品怪現象
防毒牛步化
新興毒品的發展速度,遠超越半導體業的研發速度
新興毒品2年前只有250種,去年已躍昇到640種,等於每2天就會出現一種新興毒品。新興毒品的推陳出新的速度快到難以檢驗,防不勝防,吸食黑數是官方統計的不知多少倍。
新興毒品成長快速,絕大多數根本無法可管

資料來源:濫用藥物檢驗通報系統
★台灣毒品怪現象
戒毒無成效
放任「毒齡」超過2年,救回機率不到5成
師大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主任郭鐘隆表示,吸毒人口接觸毒品前2年若能成功救回,再犯機率低;一旦「毒齡」超過2年,救回機率不到5成,超過5年更是低於2成。
但根據現行規定,三、四級毒品不論吸食多少,被抓到只須罰鍰跟講習,沒有刑責、戒癮治療與輔導,毫無嚇阻作用,導致三、四級毒品淪為派對狂歡的娛樂用品,用毒過量致死案例,也越來越多,如W飯店小模、紐約大學正妹。
在國家政策無完善配套下,不但青少年容易輕忽藥物濫用的傷害,錯過2年的戒治黃金期,家長也常求助無門。

★台灣毒品怪現象
緝毒障礙重重
法規綁住檢警手腳 國際情資難取得
監聽是檢警緝毒的重要工具,但現今的《通訊保障及監察法》(通保法),嚴重限制了犯罪調查的監聽權,必須每半個月就向法院上報一次,還必須聽到「相當犯罪事實」,才能續監,等於讓基層員警失去武器。其他還有《毒品危害防制條例》、《洗錢防制法》都還沒修。
我國毒品主要來自香港及中國大陸,但因我國不是國際刑警組織成員,與各國的犯罪情資交換受限,再加上原本的兩岸共打及司法互助協議,也因政治因素停擺,導致緝毒困難重重。
台灣 6-7 成的毒品來自香港及中國大陸

資料來源:法務部105年資料
★台灣毒品怪現象
拒毒流於形式
大型跳唱+八股枯燥的教材 缺乏專業師資
根據2009年國家衛生研究院報告指出,台灣未成年者首次用藥年齡平均為12歲半。
食藥署表示,二級毒品嫌疑犯人數,24至29歲已超越30至39歲,竄升為第一,顯示我國藥物濫用問題不僅年輕化,且開始使用成癮性較高的二級毒品,拒毒工作成效不彰。
九年一貫的課綱中雖有反毒教育,但多屬枯燥僵化的知識教材,無法明確提高學子拒毒的決心;反毒宣導則流於嘉年華活動,經常只是幾場演講、跳唱活動等,而非真正拓展反毒的深度與廣度。
除此之外,大多數國中小缺乏反毒專業教師;民間團體雖積極投入反毒宣導,卻礙於資源不足,在政府與各界資源沒有整合的情況下,事倍功半。
台灣零毒品,請您花一分鐘連署
共同呼籲讓毒品遠離孩子!台灣零毒品四大主張
政府打擊毒品不力,責任推給校園跟家長,保護孩子依然只能靠我們自己。請您加入連署行列,集結父母的心聲,讓政府正視「毒品退出校園、退出台灣」的責任!